吉利会成为“中国的大众”吗?

吉利会成为“中国的大众”吗?

vsprin 2025-04-24 热点新闻 110 次浏览 0个评论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日产-雷诺-三菱联手、PSA与菲克联手针对的假想敌,大众集团,亦是国内自主品牌奋起直追的目标之一。

吉利会成为“中国的大众”吗?

而在国内销量稳居第一的自主品牌吉利,自然也不会例外,虽说现在与大众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体量差距,但李书福一手打造、通过合资并购初现雏形的“吉利帝国”,已呈现出成为“中国版大众”的趋势。

不过,事实上成为“中国版大众”绝非易事,吉利的路也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虽说依然频频出手、放出大手笔收购传闻,但必须指出的是,2019年吉利遭遇了销量的明显下滑,也由此让今年年初吉利的这一套组合拳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销量下滑的吉利,依然出手的底气在哪?

数据显示,吉利控股(HK.0175)旗下吉利汽车自主品牌(即吉利与领克品牌)2019年累计销量为136.16?万辆,同比下滑?9.3%,?相比中汽协给出的2019?年中国车市销量?8.2%?的同比降幅,吉利的跌速明显更快一步。

要知道,这还是出自领克品牌2019年累计销量?12.81?万辆、同比增长?6.4%,拉回了些许百分比(吉利单品牌销量降幅10.6%)!

当然,我们也无需焦虑吉利的“颓势”,更无需担忧“吉利怎么了”,因为136.16万辆的成绩已足以完成吉利去年136万辆的销量目标——虽说这个销量目标是吉利在去年年中“及时调整”而来,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年初的时候,吉利可是喊出了152万的销量目标!

但事实上,对于整个吉利集团来说,吉利单品牌的销量下滑似乎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重要。纵观整个吉利集团的2019年,其完成了总计?217.8?万辆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23%?。

这其中包括了沃尔沃全球的?70.55?万辆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的?10.08?万辆,分别大涨了?9.8%?与?55.7%,“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去年吉利汽车销量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对于同一架构体系内的汽车产品而言,单价越高的车型利润率越为可观。吉利集团内部亦是如此,吉利、领克、沃尔沃三大品牌经过多年磨合,在许多层面完成了初步共通,尤其是CMA、BMA两大架构,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动趋势。

而在国内车市低迷的大环境中,吉利当下执行的策略便是优先发展领克、沃尔沃等中高端品牌,并尽可能的帮助吉利品牌向上延展,完成“薄利多销”到“厚利多销”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点从目前公布的2020年吉利三款新车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紧凑型SUV?icon、中型?SUV?VX11豪越、中型轿车?Preface?等,定价纷纷指向了传统合资品牌领域,不再与哈弗、长安等主打“性价比”的自主品牌争抢如今已越发稀少的10万元以内市场份额。

再回过头看吉利品牌2019年推出的两款重量级新车,“高性能运动SUV”星越上市7个月累计销量27,707辆,“吉利首款中高端MPV”嘉际上市10个月累计销量32,961辆,虽说还无法与帝豪、博越等销量主力相提并论,但吉利向上的大目标已经初见成效。

因此,在这样“自主向上”的大前提下,吉利品牌销量有所下滑,自然是改革过程中的“阵痛”,或许亦在吉利的预料之中,但其本就庞大的销量基础摆在那里,依然是稳定而实实在在的“现金牛”,再加上领克品牌与沃尔沃等中高端品牌的增长,吉利依然有着充足的底气出手,依然能够帮助李书福打造脑海中早早规划好的“帝国”。

“吉利帝国”,从何而来?

相比提出造车十五字箴言“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许家印许老板,造冰箱配件起家的李书福由于时代背景环境的影响,最初的造车理念并没有许老板那般大气,以“两张沙发四个轮子”为基准,通过“逆向研发”的廉价轿车撬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新领域。

不过,当时的李书福也清楚的知道,“模仿”只能作为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的手段,并非是车企赖以生存的长久之道(如今的众泰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因此在2001年正式获得国家汽车公告、拿到生产资质后不久,吉利就开始了漫长的“换道超车”之旅。

“换道超车”的前提,是买下一整条来自国外的成熟“车道”。早在2002年,李书福便在吉利某次内部会议中“口出狂言”:“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坚定了内部“买买买”的决心。

同一年,吉利便参与了收购英国罗孚汽车的竞标,不过最终还是输给了南汽,后来南汽并入上汽,这一块也顺势成为了“英伦品牌名爵”。

在那个时间段,吉利也一度觊觎过奔驰旗下的Smart,然而当时的奔驰还没合资(北京奔驰2005年成立),对吉利的橄榄枝自然视若无睹。不过,这也为当时的李书福留下了一份“奔驰情结”。

这段时间里成功的案例也有,那就是2008年吉利拿下了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这为日后的自主三大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直到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拿下沃尔沃汽车品牌,我们才真正正视起吉利集团对于布局全球、换道超车的决心。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DRB旗下的宝腾汽车与路特斯,同年收购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逐步完善了吉利的多元化布局。

更为关键的是,2018年,李书福通过各种渠道,以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戴姆勒(也就是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9.69%的股份,该股份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这亦为如今的吉利smart埋下了一个引子。

发展到今天,吉利已成长为坐拥十大品牌(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年销破200万辆的汽车寡头。此时的吉利,已具备一定的资格被称作“吉利帝国”。

但对于李书福这位吉利领头羊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吉利帝国”,将往何去?

今年刚一开年,吉利便“大手笔”频出,一点点扩大着自身在汽车各个领域的版图。第一步,是新能源。

1月8日,吉利与奔驰以各出资一半的形式正式成立了smart合资公司,即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生产smart纯电动车型,并计划从2022年起投放首批国产纯电动smart车型。

smart大家并不陌生,奔驰旗下的微型车品牌,以1998年成立至今从未盈利闻名于车圈,虽说smart这么多年下来以积攒了超过220万位车主,但随之而来的则是smart品牌累计已亏损超40亿欧元(大概303亿人民币)。

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微型纯电动车的“日薄西山”,2017年还能占据纯电动车市场的69%,2018年就下滑到了49%,2019年上半年更是仅有26%。

当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吉利来说,这些都谈不上困难,能够完成早在2002年的心愿才更为关键(颇有种“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既视感)。

不过智马达也并非一头扎入微型电动车这一“无补贴不成活”的深坑,而是打算帮助smart将产品阵容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细分市场,想想以后大街上跑的是纯电smart紧凑型SUV,是不是有点颠覆?

而吉利今年开年以来新能源布局的另一面,则是“更高端”的蔚来。据部分媒体透露,目前蔚来正与多方谈判入股,规模涉及10亿美元(根据广汽最新消息,即使项目落地,投资总额也不会超过1.5亿美元),以解决2020年蔚来的运作资金。这个“多方”,包含广汽、上汽与吉利。

这其中,上汽与蔚来之间算是“老冤家”,如果真的得手,恐怕李斌都未必能在蔚来继续呆下去——这显然不是李斌这位蔚来最大股东愿意见到的。

而广汽看起来最有诚意,发布公告也算是积极响应,但是正如公告所表达的那样,广汽作为一家非“国字头”的A股上市国企,出手速度与力度难免不如吉利自由。

不过吉利也有自己的坚持,以“李斌缺乏车企做产品营销的经验跟意识”为由,要求入股后撤掉李斌,这就让三家“竞标”蔚来事件变得更为扑朔迷离起来,只能说尘埃落地前,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燃油车领域,吉利的“大手笔”更为惊人。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吉利正在洽谈投资阿斯顿·马丁。

阿斯顿·马丁的困局貌似由来已久,业绩下滑、财务困境、股价萎靡,早已被曝出要引入外援,虽说官方说法有些隐晦:“仍在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进行讨论,可能涉及也可能不涉及对公司的股权投资”,但大家都明白,这个潜台词正是引资入股的意思。

而在去年12月就有外媒报道称,来自加拿大的神壕劳伦斯·斯特罗尔准备从正准备从阿斯顿·马丁现有大股东或公开市场等渠道入手大量股份,直到控股19.9%。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劳伦斯·斯特罗尔先进行投资,吉利汽车或将跟进,寻求参股阿斯顿·马丁的可能。截止目前,吉利与阿斯顿·马丁官方尚未对此事正面回应,不过吉利副总杨学良转完秒删的这条微博倒是让人无限遐想,收购阿斯顿·马丁,并非不可能!

如果针对蔚来与阿斯顿·马丁的并购全部成功,那么无论是燃油车领域还是新能源领域,“吉利帝国”都已初步完善,各个领域的落子业已初步完成,如果将吉利比作“中国版大众”,你会发现燃油车领域将呈现出奇妙的一一对应关系,吉利-斯柯达、领克-大众、沃尔沃-奥迪、路特斯-保时捷、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或者宾利?!)。

而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则同样有着一套“组合拳”:吉利自身-油改电、几何品牌-中端纯电、smart-中高端纯电、蔚来-高端纯电,下至十万左右,上至三四十万,你都能看到吉利的纯电车型——这亦是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的纯电车型全部价位。

如此布局能力,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吉利帝国”的建成非一日之功,但建成后的好处已初现端倪:更丰富的品牌与产品线、更统一的架构与研发,以及多点开花、“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车海战术等等,这样的“吉利帝国”在“车市寒冬”大背景下,也真的有资格让吉利品牌大幅度转型、承担发展“阵痛”,因为哪怕销量由此受挫,也只是一时得失,并不会影响全阵营、全领域的真正大局。

那么,未来的“吉利帝国”我们不妨预估一波:“中国的大众”或许会是“吉利帝国”的第一步,通过飞行汽车、自动驾驶等未来领域的布局,主导未来出行方向,或许也并非只是空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和1957年的江淮汽车安进、1959年的华晨汽车祁玉民一样,1957年的徐和谊在今年7月31日,也因年龄原因卸任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成长起来。

1974年的李斌、1977年的何小鹏、1981年的李想早已通过不同的路径在造车的舞台上开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虽然早在2017年,徐和谊曾明确表达了对蔚来和李斌们的“不服”,即使这背后更多的是另一种“羡慕”。

只是东方俨然已经泛白,虽然大雾仍未散尽,但吹响时代号角的人们已经从徐和谊们变成了李斌们。而在这些被期许的新人身后,我们还是可以看见那个不服老的徐和谊。

就如他此前告诉媒体:“我喜欢听一首歌,叫《向天再借500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

2006年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就在那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与欧美、日本汽车市场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

虽然这份期待已久的荣耀终于降临,但很多人却未感到荣幸与自豪。

从人均汽车拥有量来看,当时的中国汽车业与汽车大国的差距不只一星半点,在外资品牌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日子里,中国汽车业还没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也就是那一年,徐和谊正式出任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不过早在2002年,时年45岁的徐和谊就已经由政转企,进入北汽体系。那时的北汽虽然已是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但身在其中却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和一汽、东风和上汽相比,差距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业也面临着全面整合时期。

为了能够改变当时北汽的发展模式,徐和谊先是制定了“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把北京汽车工业建设成为首都经济高端产业重要支柱和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集团化战略”强化了北汽集团对旗下子公司的业务整合与掌控,实现了业务协同效应。

就在2006年徐和谊正式掌舵北汽后,当年即实现产销68万辆、营收587亿元;2009年,北汽集团完成北京市“百万千亿”目标,即产销突破100万辆、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9年,北汽集团实现整车产销226万辆,成为首家年营收突破5000亿元的北京市属国有企业。

“北汽这些年也是历经坎坷,走到今天不容易。”去年12月16日,徐和谊在一场活动中坦言。

的确,北汽集团在初期一度结构混乱,面临“散、小、乱”的难题,旗下十几家子公司股权复杂、一盘散沙。不仅如此,整个北汽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品牌、车型,更没有拿得出手的研发团队、技术平台。

随后,在徐和谊的推动下,北京现代项目创造了从双方正式接触到正式签约仅用224天、到公司正式揭牌仅用371天、到第一辆轿车下线仅用436天等三项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合作新纪录。北京现代仅用63个月便实现累计产销100万辆,这一当时中国汽车行业最快速度被业界称为“现代速度”。

这也让徐和谊一战成名。

除此之外,其主导“北戴合”项目,使北汽股份得以引入戴姆勒作为战略投资人,实现了对北京奔驰合并报表的深度“绑定”,也让北汽集团收益颇丰。随后北汽集团还在2019年耗资200亿人民币收购戴姆勒5%股权。

北汽还通过签约、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完成以北京为大本营,以东部镇江、西部重庆、南部广州、北部河北、中部株洲为五大地区生产基地的全国性产业布局。同时还提出并实施构建“整车、零部件、自主研发、服务贸易和改革调整”等“五大平台”,形成了轿车、越野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同步发展。

在资本市场,2014年12月19日,北汽股份成功在H股上市,北汽股份成为香港首发上市融资额最高的中资汽车制造商,也是在香港首发上市融资额最高的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北汽股份香港上市,标志着北汽集团在资本市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8年1月19日,已自知老之将至的徐和谊在北汽集团2017经营业绩及2018年发展战略发布会坦诚称,“当下考虑最多的是,退休后能给北汽留下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

十四年功名尘与土

客观的说,没有一个人的离开会让世界停滞哪怕一秒的进步。

而历史也如同罗马神话里的那个“双面神”雅努斯(Janus),它有两副面孔,一副回望过去,一副注视未来。

同样是2006年,中国汽车业开始为自主品牌开道。各种辅助性政策的实行正为自主品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中国汽车企业也开始觉醒,在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由南汽和上汽两家分别操刀的罗孚项目,成为了当时中国汽车产业利用外来技术壮大自主产业的标志,也成为中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一个典型样本。随后北汽集团也闻风而动,全力发展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

不过商业是一个用结果来检验过程的冒险游戏。

2009年,北汽完成了对瑞典萨博三个整车平台、三个车型、两款发动机以及两款变速箱等全部知识产权的收购,由此开启自主品牌高端梦。一年之后北汽集团以“二次创业”战略启动了自主品牌汽车业务。

毫无疑问,当初对于萨博技术的收购,为北汽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构建全新产业布局,形成北汽集团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就像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而对立矛盾。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2010年,北汽开始全力发展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并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在消化吸收萨博技术基础上,直接开发中高端轿车。2013年5月11日,第一款车型绅宝正式上市,随后也陆续开发多款车型。

然而,徐和谊高估了北汽自身的实力,特别是技术研发的实力,纵然北京汽车投资上百亿元建立研发基地,还组建一千多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最终还是收效甚微。另据数据显示,绅宝品牌在市场的表现整体不佳。

同时,北汽还进行大规模扩张,通过收购昌河、投资银翔等企业,打造多品牌的大型汽车集团。但是,自主品牌的发展经历却第一次没能按照徐和谊的计划推进,所以日后徐和谊也将发展自主品牌比喻为要“紧烧火、慢揭锅”。

2018年,北汽集团对于自主板块开始进行重整架构。当年12月,北汽旗下威旺品牌并入昌河品牌。2019年1月,北汽旗下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意味着原北汽集团越野车事业部正式升级为独立运作的公司。2019年,绅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北汽在调整自主战略的基础下,推出“BEIJING”战略,以“高、新、特”为主线重点发展“北京”越野车品牌和横跨油电车型的“BEIJING”品牌,另外,北汽还在电动车高端化领域推出了ARCFOX品牌。

不过每一个产业的颠覆和重塑背后,都起伏着无数个体生命的悲喜交加,时间之针会在终止之前一直前行,它裹挟一切,向不确定性宣战。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那就是后话了。

莫等闲

不得不承认,徐和谊确实也用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超前的战略眼光让北汽在新能源市场中抢得先机。

2009年成立的北汽新能源是国内传统企业中较早创立独立新能源汽车公司且卓有成效的企业。也是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首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从2013年到2019年,北汽新能源连续7年夺得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2018年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纯电动车制造企业。

在起初的发展中,北汽新能源确实保持着不错的态势,除了政策倾斜之外,市场红利也让北汽新能源在市场中享尽市场份额,然而在财政补贴大幅度退坡之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深究其原因仍是自身造血能力依旧薄弱。

根据其公司财报显示,近四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18年亏损7.29亿元,2019年亏损8.74亿元,2020年一季度亏达到4.77亿元。自身造血能力尚且不足,却挡不住向高端化转型的梦想。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空前繁荣。除北汽集团外,东风、上汽、广汽等传统整车厂开始加大在新能源市场的布局,此外以蔚来、小鹏、理想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异军突起,扮演搅局者。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徐和谊职业生涯后期的执着,但无论如何,所有的戏剧终有落幕的时刻。

7月31日,北汽集团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在会上宣布了北汽集团主要领导职务变动的通知。按照安排,北京金隅集团董事长姜德义将接任徐和谊,并担任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至此,北汽集团告别长达14年的徐和谊时代。

根据资料显示,姜德义此前经营业务涉及家具制造、建筑材料制造、房地产等,但与汽车行业相差甚远,所以北汽接下来的命运将与一个“门外汉”紧紧相连。而姜德义所要面对的是当改革进入下半场之后,北汽的自我认识以及面临新的调整。

不过无论是对于徐和谊还是现在的姜德义,对抗现实的最好手段,也许仍是不甘现状和见及履及的进步。

十八年,这几乎已经是整整一代人关于汽车岁月的长度,但在这些激荡的岁月中,建设与回溯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所有人都曾怀着梦想,然而这些梦想各不相同,但新的故事真的开始了,而一个时代终于在恋恋不舍中褪去了他最后的一道余晖。

毕竟对于有些人,时间才刚刚开始,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在这个炎炎夏季,早已感觉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

曹旻希/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来自春天网,本文标题:《吉利会成为“中国的大众”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