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是江苏省中部地区简称。
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黄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东抵黄海,南接长江,与上海、苏南地区隔江相望,北接苏北地区。
截止2020年7月底,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地级市及高邮、仪征、泰兴、靖江、兴化、如皋、海安、启东8个县级市,宝应、如东2个县,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通州区、崇川区、海门区等9个市辖区。
矿产资源
苏中地区共有矿产资源15种,已基本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12种,其中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邗江、江都、高邮一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高邮素有“水乡油田”的美誉。
砖瓦黏土、石英砂、玄武岩、砾(卵)石、矿泉水、地热等矿产资源较丰富。有黄沙储量2 亿~3 亿吨、石料储量1.2 亿吨、卵石储量约3 亿吨。仪征更是雨花石之乡。
大概从2004年开始,随着气候谈判的压力增大,中国学术界开始密切关注CO2地质封存问题,并开始讨论CO2地质封存以及后来提出的CCS和CCUS的相关科学问题。如曾荣树等(2004)、周蒂(2005)、孙枢(2006)、李小春等(2007)、许志刚等(2009)、张鸿翔等(2010),等等。
深部咸水层作为我国规模化CO2地质封存的首选储层,首先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封存容量进行评估。据估计我国深部咸水层理论封存容量为3.016×1012t。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目前可利用容量可能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如此,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也可发挥长达一个世纪的作用(Li et al.,2009)。
李小春等先后对我国CO2-EOR、CO2-ECBM和深部咸水层的CO2地质封存潜力进行了评价(刘延锋等,2006;李小春等,2007)。借助GIS平台对中国深部咸水层CO2封存优先区域进行了评估。在收集大量水文地质、石油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大陆地区24个主要沉积盆地分为70个封存分区,利用溶解度法计算了各封存分区地下1~3 km深度内深部咸水层的CO2封存容量。根据分区内及其周边CO2集中排放量,对各分区进行了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深部咸水层CO2封存容量达1440×108t,约为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CO2排放量的40.5倍。华北平原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东部和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东南部都是将来优先考虑的CO2含水层封存地区。东南沿海和华南大部,应考虑利用近海沉积盆地内的深部咸水层来封存CO2(李小春等,2006)。
影响深部咸水层规模化CO2地质封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CO2的泄漏问题和力学稳定性问题(Li et al.,2002;Benson and Hepple,2005;Yammaoto et al.,2005)。从技术层面上看,往地下注入气体已有30多年的工业经验,目前全球有超过602座地下天然气储库、44个H2S与CO2处置场,108个注CO2的项目。另外,我国已发现约30个天然CO2气田,泰兴黄桥气田已探明储量达64×108m3。这些事实说明,只要场地选择恰当,操作规范,监控严密,且应急措施得当,深部咸水层封存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Damen et al.,2006;李小春等,2010;张森琦等,2010)。
另外,郭建强和张森琦等(2011)认为,CO2地质封存作为环保型工程项目,其合理的工程场址是实现长期、安全封存CO2的首要前提。CO2地质封存工程场地选址应遵循目标储层有效封存量大、安全、经济、符合一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选址条件、不受外部不良地质因素影响的原则,选址技术宜采用多尺度目标逼近法,选址程序包括规划选址和工程选址两大阶段。规划选址包括国家级、盆地级和目标区级潜力评价3个阶段;工程选址旨在通过目标靶区确定、综合地质调查、钻探及灌注试验和选定场地多因子排序综合评价,最终选出良好的工程场地。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工程场地多尺度目标逼近选址技术方法对我国有选择性地开展CO2地质封存工程场地选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放眼世界,审视中国,我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是 “地下决定地上,地下顾及地上”,以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方案,以较少的投资和尽量少的能耗,实现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是现阶段我国CO2深部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的基本原则。因此,相对于板块相对稳定的北美内陆地区和澳洲大陆,在多旋回盆地和多期构造非常复杂的中国大陆,谨慎选址尤显至关重要(郭建强和张森琦等,2011;李琦等,2011)。
关于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研究的详细介绍参见本书第六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