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可比性,比亚迪的插混技术是一枝独秀
不要说DM3.0,哪怕是DM2.0,也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了。当初推出542的如果不是比亚迪,换一家逼格高,会营销的车企,绝对可以会引发汽车产业革命!
试想一下,当初要把SUV的百公里加速提高到5秒,你至少要上3.0T的V6发动机,还得是高功率的,售价几乎没有低于100万的!告诉你一辆20多万的车能做到,这是什么概念?那些百万级别的豪车还有什么资格卖那么贵?
再说油耗,要达到百公里加速5秒的动力,V6发动机得多少个油?百公里12L就算很少了。唐DM是多少?充电零油耗不说了,不充电在市区轻轻松松八个油以下,极限能跑出5个油,注意,不充电,也就是说在电不参与的情况下跑出的油耗数据。都不用说动力,中型SUV把油耗能降到6L以下,这成就不足以轰动汽车界吗?而唐的工信部油耗是2L。
在DM2.0时代,比亚迪其实就已经颠覆了汽车业,然而它太不起眼了,也没有逼格,就好像班里面最不受待见的学生拿了国际大奖一样,别的小朋友不懂这个大奖的意义,依旧对他爱答不理。
然而,哪怕是声音不够大,依然在市场上引起了波澜,唐一代一骑绝尘,你跑不过它,就只能黑他。不黑比亚迪20万以上的车都别卖了。我作为一代唐车主,那时候各种在论坛上和人对喷,和卡罗拉比油耗,和宝马X6比加速,键盘拍得啪啪响。
之后,唐二代出来,DM3.0时代。这次各大车企重视起来了,甚至大众的总裁也专门跑到上海来试驾唐二代,结果超速被拍了个清清楚楚,免费给比亚迪做了一波广告。大家想,大众的总裁为什么要来试驾唐二代?你琢磨……其实说明在DM2.0时代,542的唐一代已经惊到这些国外车企了。
说DM技术如何,我们看成果:奔驰找比亚迪合作,合资成立了公司,推出腾势这个品牌,腾势X基本上就是一个换壳的唐。您想,奔驰看重比亚迪什么了?是他的资本?他的品牌?还是他的技术?如果奔驰的混动技术比比亚迪牛的话,他会找比亚迪合作吗?
不光是奔驰,还有丰田,我们争论丰田双擎油电混和比亚迪的DM双模插混究竟谁好,吵得不可开交,结果人家哥俩也合作了,要退出纯电汽车品牌,新车挂丰田的标。
过去我们合资建厂,都是用市场换技术!什么一汽丰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上汽大众,合资是我们用市场换来的。而比亚迪终于靠技术坐到了同等的地位。
说国外的混动技术,看比亚迪牛在哪里?
目前国外的所谓混动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日系为代表的双擎油电混(弱混),二是48V轻混,三是比亚迪以外的插混。
先说日系双擎弱混:
在二十多年前,各大汽车厂商都在和发动机热效率较劲,以求用最少的油给你最澎湃的动力。而丰田却另辟蹊径,在电上下起了功夫。利用电机的大扭矩,快速响应等特点,屏蔽掉发动机最不经济的运行工况,已达到节油的目的。不吹不黑,这要给丰田点个赞的,在当时弱混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丰田抢占先机,一下子把专利给申请下来了,以至于这么多年,其他车企都无法染指。
技术方面不用说得太细,咱从效果入手,您这技术有什么效果?省油!然后呢?没了。您再吹丰田技术多厉害,除了省油还有什么?不管你怎么高科技,有多少项专利,咱要一个结果,不就是省油吗?所以说丰田双擎出来这么多年,没有引发汽车行业的革命性效应,你最多百公里比我低一个油而已,我也小排量,减重,相差不多。百公里一升油才多少钱?一年一万公里也就是几百块钱的事。
不过有一说一,丰田双擎的厉害之处在于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用油的权衡,您就只需要踩油门就行了,别的都交给ECU,它帮你把省油的事情做了。而且不会太影响行驶感受。
而比亚迪给了你更多的自由度,你想省油,他有省油的开法,会开的话,同级别油耗哪怕不充电也不必丰田高。像是卡罗拉双擎能做到4个油,秦DM一样可以。可是因为比亚迪插混的模式更多,一些人不会用,所以油耗才没显示出来优势。卡罗拉油门到底才费多少油和电?秦DM地板油百公里是5.9S,能耗能一样吗?像是比亚迪的运动模式,它就不是为了省油设计的。
很显然,日系双擎在省油方面是专精,然而它只有这一技之长。而比亚迪DM系统在省油方面,你一样可以做到双擎级别的低油耗,而其他方面更加全能。
而且,咱还能纯电行驶,说用车成本的话,其实日常使用比卡罗拉还要低。
再说48V轻混:
和发动机自动启停一样,这其实就是欧洲车企被环保政策逼的,推出的一个低成本改进方案。的确能省油,百公里能省0.5—1升油吧。原理和日系双擎差不多,区别只是电池容量更小,就只是启动一瞬间辅助发动机提供扭曲,实现油耗的降低而已。只是成本更低,而且结合发动机自动启停,能省下怠速油耗。
这严格来并不能算是开创性技术,只能是一个改进方案,没办法和插混比。
再说大众、BBA的插混
奔驰、宝马、奥迪,似乎逼格很高,但是有一说一,他们的插混技术是真不行。否则奔驰也不会找比亚迪合作了。简单说,现在这些合资车企在固有车型上推出的插混版本,严格意义上属于改装车。说不好听和出租车油改气是一个道理。
大部分插混车,只不过是在变速箱的传动轴加一个电机,后备箱或者底盘找地方放个电池,把电机当成变速箱的一个档位,纯电开,等于是切换个E挡,然后变速箱这边等于挂个N当,由电机带着车跑。要是动力模式,则发动机也跟着工作两个档位同时驱动车辆。如果是电池没电了,要反充电,那就是发动机挂挡,同时带着电机反转充电。
就好像三轮车改电一样,只不过一个是油电混,一个是人力和电混。有电的时候人不蹬,纯电。电不足或者速度不够,开着电人也猛蹬,速度就起来了。电池没电了,人蹬,顺便给电池充电……
其实,这是比亚迪的DM1.0技术。
比亚迪唐DM3.0技术牛在哪?
首先DM叫double
mode意思是双模,两个模式,不只双擎,有点还是三擎呢。双模包括了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一整套动力系统。DM1.0前面大致说了,咱从2.0说起。
DM2.0就是唐一代,三擎四驱542技术了。三擎包括发动机和前后电机。比亚迪的发动机——也就那么回事。我是谈一代车主,比亚迪插混的忠实簇拥,但是我从来不推荐比亚迪的燃油车,你可以买,故障率也不高,但是我不推荐。
而电机、电池、电控,这是比亚迪的看家本领,比亚迪的三电技术说独领风骚过了,但是绝对是世界级顶尖水平。现在的刀片电池就不用说了,推出之后所有汽车厂商都来寻求合作,比亚迪本身也是做电池起家的,哪怕单拿电池这一块出来也是业界前三。百公里加速5秒,其实大半是大功率电机的功劳,技术层面上基本上到了天花板了,因为你再快也没意义,而且电机的能量转换效率本身就高。电控水平我不了解,就不瞎说了。
DM2.0时代感觉是各种黑科技堆叠,啥都给你,结果一代唐比亚迪几乎没什么利润。
对比DM3.0,首先是发动机的升级,从BYD487ZQA,升级到ZQB,更主要是增加了电池加温技术(缓解寒冷地区冬天电池衰减问题)增加BSG小电机,提高充电效率,降低在低电量时的油耗。尤其是在低电量时,插电式混动变身增程式电动,可以用发动机当发电机给电池充电,然后用电驱动车辆。兼顾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的舒适感、平顺性,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
至于说把4.9S的百公里加速提升到4.5,4.3秒,我觉得意义不大。
总说弯道超车,其实我们已经做到了。
比亚迪云辇技术发布!“原地起跳”黑科技堪称中国魔毯?
在腾势500之后,比亚迪和奔驰联合打造的新能源品牌腾势终于迎来了第二款新车,腾势X。腾势X源自于比亚迪唐的技术平台,不过在外观内饰的一些细节上增加了奔驰的元素。而且和之前的腾势500不同,这辆全新的腾势X被放在了奔驰的4S店销售!没错,和奔驰车同堂销售。
腾势X的前脸和比亚迪唐那种犀利的风格完全不同,造型非常圆润,很有 科技 感。据悉,这个前脸是由奔驰的设计师操刀设计的。
车身侧面明显就是和燃油版的比亚迪唐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应该是完全和唐共用车身零部件了。车身侧面非常舒展大气,其长宽高分别为4890/1950/1725mm,轴距为2820mm,和汉兰达不相上下。
既然是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产物,必须就要体现一下奔驰的参与,腾势X的车身侧面A柱下方的翼子板位置一块装饰件上带有“Styled by Mercedes-Benz”,“Mercedes-Benz”自然就是梅德赛斯-奔驰了,这个段英文字母翻译过来好像是设计或者风格来自于奔驰的意思。
车尾部分,腾势X熏黑效果的尾灯要比唐更加有内涵更加神秘,更神秘的是目前看到实车尾部都没有中文厂家标识。不过此前的申报图信息中则是在后备箱左下角带有比亚迪三个汉字的,估计实车应该都是在销售终端被扣掉了。因为此前发改委出台的《 汽车 产品外部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从2006年5月1日起,所有国产车外部必须有中文标识,才能上市销售。
进入车内部分,如果只看车门上这组座椅电动调节按键,估计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辆挂着奔驰车标的车型吧,而这辆腾势X把座椅调节按键放在这个位置明显也是源自于奔驰的风格了。
腾势X的中控台造型与比亚迪唐整体造型很接近,但是细节上也是融入了奔驰的设计元素,最明显的就是涡轮装造型的空调出风口,造型非常别致。
在中控台副驾驶一侧的银色装饰板上也带有和外观部分一样的字母“Styled by Mercedes-Benz”。电子档杆造型也是非常别致,按键周围区域使用了大量的拉丝金属质感的装饰,精致感十足。
腾势X目前上市的车型全部都是采用2+3+2的7座布局,对于这个定位级别的车型,如果能够增加5座和6座车型应该会更受欢迎。因为很多不需要7个座位,而且7座车还会在年检以及保险费用上也会比5座和6座不同。
因为腾势是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新能源专属品牌,所以腾势X的动力单元是插电混动的PHEV版和纯电动版,不会有纯燃油版。虽然在车里车外几个位置带有奔驰的英文字母,但是这辆腾势X的铭牌上却没有体现奔驰,其显示的是比亚迪 汽车 工业公司制造。可以说这是一辆比亚迪出品的最厉害的车!车里车外带奔驰的字母,放在奔驰4S店卖。
辇(niǎn)这个生僻字,我相信认识的人并不多,但是只要是稍有文化的人,从它的结构中也许就能猜出个大概意思——前面两个车夫控制着身后的车。
没错,在古语中“辇”指代的正是那些达官贵人所乘坐的豪华人力拉车。
不过,我相信这个字很快就会在人们中普及起来,因为比亚迪昨日发布的最新底盘技术控制概念,已正式被被命名为“云辇技术”,而从它的名字中我们就能知道,它所服务的正是比亚迪旗下的高端车型。
中国魔毯?
为了让大家对这套全新底盘控制技术的能力能有直观的了解,昨日比亚迪让搭载了云辇系统的仰望U9以前所未见的姿态在发布会上出场。
只见,这台搭载了云辇底盘控制技术的超跑,一路蹦蹦跳跳走到了舞台中央,甚至还表演了一波原地起跳+四轮离地!
瞬间,U9起跳的视频传遍了各大车友群,能够原地起跳的车,而且还是一辆跑车,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是十分新鲜的。而除了跳舞以外,比亚迪还让仰望U9展现“三轮驾驶”的能力,即车子在缺失一个轮子的情况下,依旧能凭借着四轮独立电机对扭矩以及动力的精准控制,实现车辆的平稳行驶。
也许那你会问,我既买不起超跑,也没打算让车子陪我“跳绳”,更不缺那一个轮子的钱,这套技术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知道你很急,但是先别急!
首先,云辇系统是一整套成体系的车身控制技术,在仰望U9上展示的是名为云辇-X的系统,是整个体系里顶尖的存在,而这次的发布会之所以让本来极其神秘的U9亮相,正是为了展现云辇系统的能力边际。
在云辇-X之下,从高到低还将会有云辇-P、云辇-A以及云辇-C。
而目前最为入门的云辇-C系统已经在比亚迪汉、比亚迪唐等车型之中有所应用——也就是此前已经发布的DiSus-C底盘技术。其原理最为简单,就是通过在悬挂、车身布置高度、加速度传感器,感知车身运动情况,并实时通过电子系统控制四轮减振器的阻尼,从而在过弯、加减速以及过连续颠簸路面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车身的侧倾、俯仰以及晃动,以提升乘坐的舒适度以及高级感。
搭载了这套系统的新款汉、唐车型,相较于没有此套系统的车型,在行驶质感上可谓是天差地别,毫不夸张地说,与用户感知度更弱的刀片电池、CTB等技术相比,云辇-C的出现对于比亚迪品牌的整体技术提升甚至不亚于DM-i技术。
在云辇-C之上的云辇-A,面向的则是更为高端的,搭载了空气悬挂的车型。由于增加了与空气悬挂相关的控制,云辇-A系统的整体复杂度将会更上一个维度,除了能够实现简单的软硬调节以外,还能根据工况智能调节四轮悬挂的高度,最高可实现150mm的调节幅度。而智能侧翼座椅则是能够根据过弯的G值,给予前排乘客相应的支撑,以提升舒适度。
据了解,这套系统将会率先搭载到还未上市的腾势N7车型之上,而考虑到腾势品牌的定位,未来也许还将会普及到更多的车型。
至于云辇-P,面向的则是百万级的高端越野车型。为了保证这类车型在极端恶劣的越野工况下的可靠性,云辇-P舍弃了空气悬挂,而是采用了鲁棒性更强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高度控制、刚度控制、智能感知、阻尼控制以及四轮联动等多种技术,实现超高耐久度以及可靠性。
此前一经亮相就凭借着百万售价、原地掉头、应急浮水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仰望U8毫无疑问将会是第一台搭载云辇-P系统的车型。在这套系统的加持之下,加上“易四方”四轮独立电机,未来仰望U8绝对能够在越野界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整个云辇技术系统的旗舰级产品,云辇-X是唯一一套会拥有预判式悬挂悬架调节的系统,它除了拥有其余云辇系统的一切强大控制技术以外,还能通过布置在车头的双目摄像头,准确识别前方路况并实现提前调节悬挂工作状态来尽可能地最大化舒适度与安全性。
在原理上它与奔驰等搭载了“魔毯悬架”的豪华品牌类似,只不过,通过更多的车身传感器甚至是云数据传感器以及规格更高的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和主动式电子防倾杆,云辇-X系统在悬挂调节的策略方面将会更加的激进且全面,以求达到对传统豪华品牌的超越。
意义重大
其实,在比亚迪刚刚发布仰望品牌的时候,我与许多其他人的想法一样:“在高端化的路上,比亚迪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毕竟,虽然比亚迪目前已经是国内的龙头车企,但是实际上也是刚刚在主流市场之中站稳脚跟,别说百万级市场了,即便是腾势品牌所瞄准的40万级市场,也算不上是稳操胜券。此时贸然向百万级价位进军,从被外国品牌垄断的豪车市场中虎口夺食,乍看之下确实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意思。
然而很明显,比亚迪的目光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远大。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研发出来的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规模化量产,而各种“黑科技”以及高端技术的量产,又必须要有一个定位足够高端的品牌来承载。
这正是比亚迪推出仰望品牌的源动力所在。
而说回云辇技术,从能力上来看它已经实现了对海外品牌的超车,未来它也很有可能会成为比亚迪品牌在高端化路上的一块坚实的垫脚石,并成为刀片电池、易四方、DM-i混动以后,比亚迪的又一技术标签。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底盘调校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深水区”,以往一直都是中国品牌的一个劣势所在,但在比亚迪这波带头冲锋之下,有没有可能会在中国品牌之中掀起一波关于底盘技术的“内卷”呢?这也许更值得我们期待。
(部分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主指南,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