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会不会对新能源车进行监管

厂家会不会对新能源车进行监管

vsprin 2025-05-11 生活常识 100 次浏览 0个评论

首页

厂家会不会对新能源车进行监管

新闻

无障碍

获取全网一手热点

打开

车企OTA升级需备案 国家再出手规范新能源车监管

v

南方都市报

2022年4月21日09:03南方都市报官方账号

关注

国家再次对新能源车监管出手。这次,向车企对旗下产品进行汽车软件在线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从4月15日起,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的具备OTA升级功能的汽车整车产品和实施的OTA升级活动,应进行备案。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对于规避车企随意调整原车相关参数,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也为召回行为提供保障。

企业实施OTA升级应备案

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汽车OTA升级备案管理相关事项。

该《通知》指出,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的具备OTA升级功能的汽车整车产品(以下简称“产品”)和实施的OTA升级活动,应进行备案。申请主体应是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根据该《通知》要求,企业实施OTA升级活动,应当确保汽车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保障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此外,企业应按要求依次完成企业管理能力备案、车型及功能备案和具体升级活动备案后,才能实施OTA升级活动。

具体升级活动应采取分级备案,要求如下: 1. 不涉及产品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技术性能变化的相关升级活动,企业在备案后可直接开展升级。2. 涉及产品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技术性能变化的相关升级活动,应提交验证材料,保障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3. 涉及汽车自动驾驶功能(驾驶自动化分级的3级及以上)的相关升级活动,应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通知》强调,企业是OTA升级活动安全和产品生产一致性的责任主体,应履行告知义务。企业在升级执行前,应向车辆用户告知OTA升级的目的、内容、所需时长、升级影响、注意事项等信息,并在升级执行后告知车辆用户升级结果。此外,企业应识别升级活动所影响的电子控制系统,并保存软件初始和升级版本(集),支持实施升级追溯管理。

去年,部分车企通过OTA升级对已售车辆电池输出功率进行“上锁”,人为降低充电上限,从而减缓电池衰减,并防止电池出现热失控等故障。然而,采取这种“锁电”操作行为,也导致充电速度下降、续航里程缩水,使整车产品达不到备案技术水平的后果,使消费者权益受损。

业内称此举有利于保障消费者利益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的监管是一件好事。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要求车企对OTA升级备案,有利于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毕竟, OTA升级会使车辆的状态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产生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一些状态。因此,车企进行OTA升级,要确保其状态处于一种可控之中。尤其是对于智能汽车发展到2-3级以上的辅助驾驶方面,应该做到更有效的监控。所以,对这方面提前进行报备工作,才能确保车辆智能化得到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态势。

“通过备案,国家主管部门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查询到车辆相关数据,对于完善新能源车相关设计缺陷的管理、溯源,打下了基础,也为日后的质保、召回提供了保障。”广东黾车新能源汽车产业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吴耀权表示,由于目前新能源车的车辆数据,基本上掌握在车企手中,一旦车辆出现质量问题,哪些原厂数据出现了变化,只能由企业提供。因此,对有效监管带来被动,也为消费者维权制造了困难。此前,有部分车企的车主发现,车辆在购买时,车企公布的续航里程、充电量等数据,和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了差异。有车企在调整电池容量数据后,使原车电池充电量发生变化,从而对续航里程带来影响。事实上,新车出厂时,不少车企为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或者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会将原车电池容量输出数据调整到最大,虽然从数字上表现得“惊艳”,新车使用初期问题不大,但随着使用时间不断增加,就暗藏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最常见的自燃事故)。因此,车企会根据需要,再通过OTA手段调整相关参数,以降低这种风险。甚至有部分升级过程,是在车主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这其实是在目前技术水平下,车企采取的一种取巧方法,而实施OTA备案机制后,车企生产出来的新能源车产品,从出厂时各项数据,理论上都应处于透明、可控范围内。一旦涉及以设计缺陷或者质量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追根溯源,以保障消费者利益。

南都·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腾讯新闻,阅读体验更好

广告

亏虚男士有福了,小心别补太过,睡前吃它,真实调理肾亏肾虚

全部评论

打开腾讯新闻参与讨论

☆纹狄★

啊?

广东网友

4月21日

回复

打开

腾讯新闻

参与讨论

2

亏虚男士有福了,小心别补太过,睡前吃它,真实调理肾亏肾虚

广告

千方药房

意见反馈

举报中心

隐私政策

Copyright? 1998-2023 Tencent.All Rights Reserved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报告涉及新能源汽车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与安全方面:刹车失灵、单方面“锁电”,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以及售后充电桩安装困难等。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0,不仅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愈加普及,其消费投诉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1.6万件,同比增长超六成。

新能源汽车投诉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产销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基数增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均超九成。今年1-3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131.3万辆,同比增长近三成。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快速扩大,投诉量难免“水涨船高”。

从投诉原因来看,“老三样”问题再次浮现:质量问题、虚假宣传、合同纠纷。其中,质量问题尤其令人担忧。如电池故障导致行驶中突然“趴窝”、充电时突发自燃、刹车失灵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同时,有的品牌为降低电池使用安全风险,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单方面通过远程技术手段对车辆电池进行“锁电”限制,以系统升级之名限制电池容量和充放电功率,以致于充电速度下降、动力不足、续航缩短等问题频现。在智能网联化方面的技术突破上,“缺芯少魂”仍然困扰着我国汽车企业。特别是在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端的投诉也应引起重视。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车企在广告宣传方面夸大其词、隐瞒性能等关键信息,误导消费者。除了续航里程缩水,与实际续航里程严重不符外,还有配置“超前宣传”,即所购车辆并无相关配置或者该配置尚未上线,以及个别销售人员为提升业绩,随意承诺,事后又无法兑现引发纠纷。在销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购车合同,则存在经营者单方面制定“霸王条款”、加价提车或延迟交车等方式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现象。此外,新能源汽车售后和配套服务的投诉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特别是充电桩安装难,已经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该看到,投诉不仅说明消费者优先的观念未能落实,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

面对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化竞争,我国的自主品牌经过多年的合资合作学习,逐渐具备了正向设计、质量管控、供应链管控和效率管理的能力以及服务体系能力的建设,加上自主品牌开发周期短,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可以更为快速地反应,也形成了自主品牌车企一定的优势。

得益于国家前瞻性布局和企业的集体精进,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已处于领跑阵营,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也走在世界前列。2012年,我国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约1.25万辆。10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超7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磕磕绊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缩影。面对行业转型升级和为经济全面复苏提速促进消费的双重要求,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却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春天网,本文标题:《厂家会不会对新能源车进行监管》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